可是能怎么办?面对年幼的儿女们眼巴巴的期待的小模样,康熙只能忍住那股涩味,一闭眼一仰脖子喝完了。
第一天上午,康熙在南书房和大臣们满心感慨:“古有神农尝百草,今有康熙毒不倒。”
大臣们:“……”
皇上您是显摆那?还是显摆那?我们回家也要孩子们亲手做饭,不去做饭就上竹板炒屁股肉!
大臣们本来这段时间就心情格外不好,暴躁着压抑着,无端端地被一点小事引发出来脾气:我这当官儿你那,孩子们都不知道孝顺,万一我被炮灰了,被打压下去了,孩子们还不躲的远远的?一个个当爹当爷爷的老头子们闹起来脾气,回家就黑着脸教训孩子们:“你看看你们,天天说不要吃冰碗就是不听,什么都要冰镇冰镇了才吃!惯的你们。以前一块冰一两黄金,日子也照样过!见天儿就知道享受享受,看不到爹娘受苦受累吗?当爹娘的养你们长大,不求你们卧冰求鲤,大夏天,亲自下厨房熬一锅酸梅汤,也做不到吗?”
有那孩子很不理解地说:“爹您喜欢吃什么,吩咐一声厨房就是了。”立马迎来一脚:“我要想吩咐厨房,我不会吩咐?当爹娘的养着你们做什么?”又是一脚!“你没有手脚?!”
于是孩子们可怜巴巴的大夏天钻厨房,蹲在锅灶前烧火,那热的,满头满脸满身的汗,衣服都湿透了,他们哪里受过这样的罪?一到半个时辰人都热傻了。和母亲去哭,当娘的这次也不护着了,当娘的一抹眼泪:
“娘就想吃一口你们做的酸梅汤。听说雍亲王府的小主子们,经常给家人做饭那。”
得嘞!
自己能和小主子们比尊贵吗?好在酸梅汤不断改良后简单得很,和厨房们学了两天,终于能熬出来一锅能见人的酸梅汤了。有那之前被读书耽误的真有厨房天赋的,还做了一些小菜点心羹汤出来。
当爹的和当爹的们一起嫌弃地显摆,气儿顺了,这些日子一回家来阴沉沉的脸色也缓和了。
康熙看着,很是惊讶。
最要康熙惊讶的是,太子的病情好转了。
因为弘皙、弘晋、三格格几个孩子,亲自下厨房给太子做饭,太子含泪吃着,心情好了,病情也好了。
“好转了?”康熙不敢置信地看着太子的新脉案,眼睛死死地盯着满太医院的太医们。
“回皇上,太子殿下好转了!”太医们大声吼着,声势震天。
天知道,他们有多担心一旦太子救不回来,康熙伤心震怒之下,要他们跟着陪葬的可能。
康熙此刻还哪里能去管他们的心情?
他愣了好一会儿,抬脚就去宁寿宫。
康熙给皇太后请安,略激动地说:“太子好转了,皇额涅。因为孩子们做饭给他吃。太子好转了,朕才明白,天下的天理人伦,都一样。以前老四说,天下的道论到极致,就是人的柴米油盐,一粥一饭。这话真对。”
皇太后心疼地看着康熙:“皇帝,孩子们都孝顺那。”
“是啊。我都没有想到,还能吃到除了老四以外孩子们做的饭菜。当皇帝的,也就一日三餐。肚子就那么大点儿。睡也就睡一张床。”康熙摇摇头失笑:“弘皙三丫头几个孩子,亲自下厨房给太子做了饭菜,太子的病慢慢地好了。我也放心了。”
皇太后继续安慰康熙:“可见天下人,都是有心的。太子也是有心的。皇帝。”
“是啊。”康熙对此也是欣慰。“当父母的,都是这样。将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,当孩子的端上来一碗黑乎乎的酸梅汤,当父母的就眉开眼笑。这也是天理人伦。养儿防老,积谷防饥。果然是天下大道。”康熙望着皇太后手里的佛经,蓦然释怀地一笑。
何必要求太子对他这个老父亲的爱意,和他这个老父亲对他一样厚重深沉那?
当父亲的付出了,本来就是有目的的,心甘情愿的。可是能不能养好,那是看命运了。没人能保证。
古往今来做父母的都期盼孩子一生平安、身体健康,光耀门楣、孝顺体贴……古往今来,有多少父母愿望达成了?当皇帝,也一样。
康熙突然之间想通了。
对太子病情的忧心,散了。
长久以往的不甘心,也淡了。
皇太后惊讶地看着他,面带担忧。
康熙却一身放松地笑:“皇额涅,儿臣只是突然之间想通了。”想当年第一次西征,自己病重回京,太子去迎接,脸上不见一丝担忧,只有大权在握的意气风发,这一直是康熙的心魔。甚至废太子的时候拿出来,作为第一条罪名。这次巡视西部,再次心魔爆发,完全靠一口气撑着才回来北京。
此刻他却是想通了。
太子用苦肉计哄骗老父亲,不吃药硬是要病着。
却在面对他自己的孩子亲手熬出来的,乌漆嘛黑的酱油汁酸梅汤,痛快地喝了下去,还因为孩子们的孝顺按时吃药了。心情好了,病也要好了。
可见这天底下,当父母的,和当孩子的,本来就是付出和被付出的关系。
而他有这么多孝顺儿女,儿女们有孝顺儿女,照顾他们的阿玛吃饭亲自下厨房,他很满足了。
康熙思绪纷飞,压在心里一十多年的不甘不忿慢慢散去,一抬头,和皇太后孝顺地笑道:“皇额涅,儿臣突然之间,很满足,很轻松。儿臣在给弘晖选福晋。皇额涅您给参谋参谋,将来啊,等着弘晖的孩子们孝顺地给我们做饭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