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先前国库吃紧,朕只得设千金台,暂时让有功臣子以及恪尽职守的官员日子好过一些。”
“当下朝廷海贸得利,朕自然要恩济朝臣。”
待朱标说完,李善长仔细琢磨了好大一会,旋即也忙拱手称颂。
不得不说。
此时朱标提高官员俸禄的时机,把握的相当精准。
倒也不全是因为老朱不在京城。
方才朱标允准蓝玉请求,不仅拨款一千五百万给凤阳三司,更是拿出四十万两用来赏赐工匠。
如此朱标厚待匠人,自不会说。
而且对倭战事告终,大军半月后便要返京。
加上先前征讨高丽,待大军抵京之后,朝廷也必然要对一众武人勋贵论功行赏。
至于百姓。
从始至终,朝廷待百姓都是极厚。无论是先前发售低价粮,亦或是如今准许百姓更改户籍。
老朱家对百姓从来都是没的说。
这林林总总加起来,文人心中岂能没有微词?
先前大明国库困乏,朝廷不仅对外用兵,对内更是稳定民生。
诸多文臣见朝廷恩待百姓,厚待将士,体恤匠人,自然不会多说什么。
可如今战事已解,朝廷逐渐安定,甚至国库也充盈了起来。
倘若朝廷依旧对文人不加恩待,那些文臣心中自然有些失落,甚至逐渐与朱标疏远也未可知。
而眼下朱标增加朝臣俸禄,却也是稍稍安抚了文官。
让这些文臣明白朱标并没有忘却他们,在朱标心中更没有亲疏远近之分。
不得不说,朱标这个皇帝当的确实比老朱要更加柔和一些。
毕竟若是换成老朱,他才不会考虑诸多平衡,那些个文臣敢有异议,老朱自然也不会客气。
“陛下当真是不一样啊!”
心头触动之下,李善长鬼使神差默默说道。
当看到朱标有些疑惑的盯着自己,李善长顿了一下,旋即笑道:“陛下待下温和,考虑周祥,当真乃是仁君。”
“不过老臣还有些许疑惑。”
见朱标微微颔首。
李善长清了清嗓子,认真问道。
“敢问陛下,接下来我朝便不再用兵?”
“眼下诸国正大力发展军备,相互之间也必多有摩擦。”
“老臣以为应当时不时的让我朝将士出境操练一二,也省的有些狂悖之徒在其他诸国那里得了便宜,便妄想从我大明身上抠些好处。”
“韩国公这话甚合朕心。”
“不过我朝刚经历数次大战,若此时再对外兴兵,朝臣怕不是要非议,百姓也会感到厌倦。”
“所以当下,朕倒是不打算对外兴兵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