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意渐浓,青溪山层林尽染,褪去了夏日的葱郁,换上了红黄交织的斑斓秋装。
山风带来了凉意,也带来了独属于秋季丰饶的馈赠。
唐家的小院依旧忙碌,但节奏已然大不相同。
大规模的野菜腌制高峰期已过,院子里晾晒的不再是成片的菜丝,而是各式各样经过初步处理的山货。
一串串穿起来的野生香菇、一朵朵摊开在席子上晾晒的黑木耳、还有一筐筐颜色深褐的蕨菜干……
靠山吃山,唐西西从未停止过对这座宝山的探索。
酸菜生意稳定后,她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开发新品上。
得益于现代的营养学知识和美食阅历,她的眼光远比寻常村民更为开阔。
这日,秋高气爽,她背着竹筐,再次钻进了老林深处。
唐钰青不放心她一人,便也跟了去。他虽不擅辨识野菜,但体力好,能帮忙背负,更重要的是,他心思细腻,观察力强,时常能发现一些唐西西忽略的角落。
“唐钰青,你看那边!”唐西西蹲在一处湿润的背阴山坡,指着地上几朵呈伞状的肥厚大蘑菇,难掩兴奋,“那是紫丁香蘑,炖汤极鲜。”
唐钰青依言小心地将其采下,放入铺了软草的竹筐隔层里。
他看着唐西西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各种菌菇、野菜、甚至某些树木的嫩芽,眼底充满了惊叹与欣赏。
在她眼中,这漫山遍野似乎没有无用之物,只有待发掘的奇珍异宝。
“西西,这又是什么?”唐钰青指着一株植物问道。
唐西西顺着他的指尖望去,是一株小乔木般的植物,叶片光滑呈卵形、边缘有钝锯齿。开着黄绿色的小花,有的长出了黑蓝色的小浆果,很是独特。
唐西西顿时明了,这是刺五加,又名“西伯利亚人参”。
她对唐钰青解释道:“这是刺五加的嫩芽,补益气血,抗疲劳,焯水后凉拌或者炒鸡蛋,味道清苦回甘,别有风味。”
说罢,她便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最嫩的尖芽。
唐钰青听后,频频点头,面上的钦佩之色愈加强烈。
两人一路走,一路采,收获颇丰。
除了常见的菌菇,还有不少在这个时代被忽略的宝贝。
例如口感脆嫩、适合清炒的鸭儿芹;味道辛辣、可作调味料的野蒜;甚至还有一些野生的山胡椒和花椒,虽然果实小,香味却格外浓郁。
傍晚归来,唐西西也顾不上休息,立刻就在院子里将新采来的各色山货分门别类,指挥着来帮工的妇人们进行不同的处理。
“周婶子,这些紫丁香蘑和鸡油菌,挑品相最好的,小心擦干净,不要用水洗,保持干爽,一会儿我用它们熬菌油。”
“李嫂,这些刺五加嫩芽和鸭儿芹,仔细清洗,焯水后过凉,备用。”
“林嫂子,那些野蒜和山胡椒,麻烦您帮忙捣成泥状。”
妇人们虽然不明白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能做什么,但对唐西西的手艺早已深信不疑,纷纷依言照做。
唐钰青则在一旁帮着记录各种食材的用量,并负责照看几个小灶的火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