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朱烨对海禁的解读,还是看法,都让朱元璋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开放海禁对大明带来的利益。
这么好的策论,若是放在旁人身上,今年的科考状元非此人莫属。
可是,偏偏这策论出自于朱烨之手。
朱元璋此时心中百感交集。
他即为朱烨有如此深厚长远的目光而感到欣慰,但是又为朱烨如今的身份处境感觉到无能为力。
若是,当年的事情没有发生,他的大孙如今仍旧承欢膝下,在自己的身边长大。
自己就不用这般如此为难了。
朱烨……朱雄英呀!
朱元璋终是叹了口气,将朱烨的那篇策论好好的收藏了起来。
看了眼呈送上来的院试名单,朱元璋还是提起朱砂笔。
“大孙啊大孙,可莫要怪咱,不是爷爷断你官路,而是你另有阔途呀。”
朱元璋喃喃自语着,伸手将朱烨的名字划掉了。
离开了贡院的朱烨并不知道因为自己的策论引起的轩然大波。
他心中自有把握,知道自己哪怕当不了状元,也得提名三甲。
也不是朱烨谦虚,他
原本以为自己稳操胜券,但是因为郑和的原因,朱烨不敢抢了郑和的风头。
而且他的策论,不少是根据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经验和看法所撰写的。
因为遇到了郑和本人的缘故,所以朱烨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了不少的想法。
就是为了万一郑和的策论和自己大同小异,到时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这也是朱烨为什么没有了拿状元的把握。
因为在他的心目之中,郑和才是稳妥的状元之选。
若是因为自己的缘故,导致郑和不能下西洋,自己岂不是历史罪人了。
朱烨打心底里还是不太愿意改变历史的走向。
虽然因为他的存在,已经对大明的历史有了影响……
不过朱烨心中也是奇怪,按历史记载的话,郑和不是个太监吗?
怎么现在可以参加科考?
难道……
朱烨倒吸了一口凉气,这郑和不会是入宫了之后得罪了谁,才被“咔嚓”成太监了吧。
看来自己就算日后入朝为官了,也得谨慎行事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