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修改版】
“针对无人机蜂群这种分布式威胁,”吴浩继续说道:“系统会自动启动‘群体智能反制’模式。
每个防空单元既是作战节点,也是信息中枢,通过量子通信网络实时共享战场态势。
指挥官只需在脑海中划定威胁区域,系统就能调动方圆50公里内的防空资源,以‘蜂群对抗蜂群’的方式实施饱和拦截。
在实弹测试项目当中,该系统成功拦截了92的模拟无人机攻击,而传统防空体系的拦截率仅为37。”
话音未落,电子战方面的一位专家这个时候举手提问道:“吴总,电子对抗讲究‘快、准、隐’,瞬息万变的电磁环境对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极高。
这套技术如何帮助电子战部队在干扰与反干扰的博弈中抢占先机?”
听到这个问题,台上台下专家不由的点了点头,确实,电子战对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极高,这位专家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。
大家都纷纷看向吴浩,等待他的解答。
面对众人的目光,吴浩将画面切换成电磁频谱的可视化界面,无数彩色波纹在三维空间中激烈碰撞:“我们为电子战装备开发了‘神经脉冲式干扰’技术。
传统电子干扰机需要操作员手动调整频率、功率等参数,而人机融合系统能根据指挥官的思维意图,直接将神经信号转化为特定波形的干扰脉冲。”
他播放了一段电子战演习录像,我方电子战车辆在接收到“压制敌方通信频段”的思维指令后,瞬间释放出覆盖100hz-200hz的梳状干扰信号,敌方通信网络在3秒内陷入瘫痪。
“这种干扰方式的反应速度比手动操作快20倍,且能根据敌方反制策略,自动调整干扰模式,形成‘发现-干扰-评估-再干扰’的闭环。”
“更关键的是,”吴浩调出电子战装备的内部架构图,“我们在系统中植入了‘电磁欺骗’神经网络。
当检测到敌方雷达扫描时,系统会根据指挥官的作战意图,生成虚假的电磁信号特征。
比如模拟出一支不存在的装甲部队,诱导敌方火力误判。在某次红蓝对抗中,我们仅用一辆电子战方舱,就牵制住了敌方三个炮兵营的火力,战损比达到1:27。”
此时,陆军方面的一位年轻军工举起话筒问道:“对于特种作战而言,单兵装备的轻量化、隐蔽性至关重要。
这套技术能否应用于单兵作战系统?”
吴浩立刻切换画面,展示出一套战术背心的全息模型,上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传感器:“我们开发了微型化的单兵人机交互模块。这些传感器可以集成在战术背心、头盔甚至作战手套中,实时捕捉士兵的神经信号与生理状态。”
他播放了一段山地渗透作战模拟视频,特战队员在脑海中下达“开启夜视”指令,护目镜瞬间切换模式;当心跳加速、判断遭遇伏击时,系统自动向队友发送警报并规划撤离路线。
“通过脑机接口,单兵装备的操作步骤减少了90,在黑暗、复杂地形等极端环境下,信息传递效率提升4倍。”
“此外,”吴浩补充道:“我们为单兵系统开发了‘战术直觉增强’功能。ai会持续学习士兵的作战习惯,当面临突发状况时,系统会将最优方案以潜意识暗示的形式传递给士兵。
例如在巷战中,系统检测到敌方狙击手潜在位置后,会在士兵视野边缘生成微弱的红色警示,帮助其在03秒内做出规避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