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调出一段早期实验视频,画面中志愿者穿着布满电极的实验服,在vr场景中触碰虚拟物体时,衣服表面泛起细密的电流微光。
“当时我们在衣服里植入了数千个微型电极,通过精准控制电脉冲的强度和频率来模拟触觉。
但在一次医学合作项目中,我们意外发现特定频率的电脉冲对神经组织有特殊刺激作用。”
说着,他调出一段实验室测试视频,画面里志愿者穿着布满电极的白色实验服,在vr设备中伸手触碰虚拟火焰,眉头随即轻皱。
“在一次意外断电故障中,我们发现电极短暂过载产生的脉冲,竟让一位患有轻微面瘫的志愿者面部肌肉出现了不自主收缩。
这个反常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,于是开始转向神经刺激领域的研究。”
吴浩切换到医学实验数据界面,数十组脑电波和血液流速曲线在屏幕上跳动,说道:“我们联合空军医学院灵湖医学研究中心的相关神经科学团队,用了几年年时间,在5000多次实验中反复调试电脉冲的频率、强度和波形。
,!
意外发现当特定频率的脉冲作用于视神经与颈动脉窦区域时,能瞬间激活血管壁的压力感受器,促使血液快速回流至大脑。
就像给堵塞的水管突然施加一股高压,05秒内就能恢复脑部供血。”
这时,海军方面的领导开口问道:“吴总,飞行员在高过载机动时身体承受的压力是持续变化的,如何保证电脉冲的精准触发?”
“这正是我们攻克的另一大难题。”
吴浩调出飞行服内置传感器的工作演示,3200个微型电极旁的红色光点不断闪烁,然后说道“我们在飞行服内衬集成了压力、血氧、脑电波等27种传感器,每秒采集1000次生理数据。
当检测到黑视前期特征,比如血氧饱和度下降15,脑电波出现α波异常——系统会在01秒内计算出最佳刺激参数,确保电脉冲既有效恢复供血,又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。”
他展示了一组对比实验数据:“在离心机测试中,未装备该系统的飞行员在8g过载下平均3秒出现黑视。
而穿戴抗荷服的飞行员,即便承受9g过载长达30秒,依然能保持清晰视野。
更重要的是,经过1000小时的连续使用测试,没有任何飞行员出现神经功能衰退迹象。”
坐在前排的一位专家这个时候扶了扶眼镜,然后起身结果话筒冲着吴浩说道:“这种电脉冲刺激是否会产生耐受性?长期使用后效果会不会减弱?”
“安全是我们最早考虑的问题,一切技术或者说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安全这个基础上,我们不可能为了实现效果或者达到目的,而忽略了安全这条底线。”
说着,吴浩调出动态调节算法的演示动画,然后冲着众人继续说道:“系统采用自适应学习机制,会根据飞行员每天的生理状态动态调整电脉冲参数。
就像健身教练会根据运动员的体能变化调整训练强度,抗荷服的刺激方案也会随着飞行员的适应能力实时优化。
在为期半年的跟踪测试中,设备的有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。”
(本章完)
:()军工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