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中文

第七中文>盘点民族英雄悲歌,皇帝都绷不住 > 第422章 科举的功劳(第3页)

第422章 科举的功劳(第3页)

在隋朝时期,想要参加科举,必须要由官员的推荐信才能报名。

所以,说杨广设置进士科就是开创科举,功在千秋,那唐高祖李渊那岂不是功在万载了?】

“哈哈哈,哈哈哈,没有没有,只是小小的增加一点,算有一份功劳就行了。”

唐高祖李渊终于是哈哈大笑了起来,今天的视频,着实是把他气得不轻,感觉脑袋都快要炸裂了。

“可恶,可恶!都说了多少次了,现在又来重复,废话一大片,没完没了是吗?”

隋炀帝杨广看到李渊那得意的样子,那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,恨不得现在就去把李渊抓过来一顿毒打。

不过,他也就只是想想而已了。

现在,他最头疼的是怎么从江都回去呢,虽然宇文化及等人被他处理了,但是骁果军现在的军心很不好。

还有那些窦建德,李密,杜伏威等人也是虎视眈眈。

要不是因为天幕曝光了李唐最终将夺得江山,所以这些农民军领袖现在隐隐将矛头全都对准了李渊,他怕是早就要玩完了。

但是,虽然李家现在隐隐被全天下所有势力针对,想要一起先干掉李家,但同样,也有无数的英豪,百姓同样也想去跟着李家混呢。

【第二个特点,就是严格以考试结果来决定去留,第三个特点,定期举行!

所以,虽然主流认为隋朝开创科举,但同样主流也认为,真正成为一种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,是在唐朝!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,后面更精彩!

当然,虽然唐朝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为选官制度,并且唐朝的皇帝都在持续的打压世家,让世家的实力越来越弱。

但是有句话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世家虽然被打压得厉害,无法阻止科举制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,但他们还是通过了各种手段去影响科举的结果。

就比如虽然考生有很多寒门平民,但主考官,阅卷人一般都是朝廷大员,贵族世家出身,所以可以控制考试结果。

所以时常容易出现,还没考试呢,状元是谁就已经确定了,还有榜单前列,基本也可以控制。

科举制度本来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垄断上层而出现的,现在世家没办法明面上阻止,却暗地里搞这些试图控制科举。

因此,历代的皇帝都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。

就比如武则天发明了糊名制度,就是将考卷上考生的个人信息遮盖住,等阅卷完成之后,再打开封印,以此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。

当然武则天创造的这个方法,主要是用在吏部考核官吏上面,没有正式成为科举的规则,这是到宋朝时期,才被硬性规定为科举规则的。

当然,糊住名字,虽然是增加了阅卷人辨认考生身份的难度,但依旧还是有方法的,就比如通过字迹来分辨考生身份,又或者假装没注意在考卷上留下一些提前约定好的墨点之类的。

毕竟很多贵族世家的子弟在平时就经常有机会和高层官员交流,辨认字迹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
所以后面又出现了所有考卷必须由一批人专门进行誊抄一遍之后,再交给阅卷人考核。

又比如一些主考官提前给自己的门人弟子搞提醒,让他们在答卷之中找机会写下某一些特定的话语。

这样阅卷人看到这句话之后,虽然不一定知道具体是哪个人,但肯定是自己的门人弟子,然后就给到更高的评价。

当然,这样的方法,已经是明晃晃的科举舞弊了,所以历代朝廷也都在想着各种方法去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。

而作弊,暗箱操作的事情,在任何时候都很难说完全杜绝。

宋朝,明朝,清朝都出现过科场舞弊的情况,甚至就连现在的高考也一样。

所以,即便是唐朝时期的科举经常被世家控制,但不能否认,唐朝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,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而关于作弊衍生出来的故事,那就有很多了。

最出名的当属那唐末农民军领袖,冲天大魔王,世家终结者黄巢了。

黄巢参加过三次科举,都没考上,至于到底是他能力不足,还是有暗箱操作导致考不上,这个就不得而知了。

但是现在一般人都认为是当时政治腐败,世家彻底的把持了科举,科举也从以前的有不小比例的寒门平民能上榜,变成了几乎只有世家子弟才能上榜。

而黄巢就是被这个情况给气炸了,毕竟他从小被称为神童。

据说,他在第三次的时候,放弃了文试,去选择了武举,竟然一路过关斩将夺魁,本来按照规矩应该就是武状元了。

结果唐僖宗见他长得丑,就把他给刷掉了,于是黄巢愤怒的写下了一首诗,然后离开了长安。

这事,我也不知道是野史还是正史。

反正那首诗肯定是真的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