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生姜,也是在沿途路上买的。这倒没什么讲究,新鲜点就够了。
照样拿小竹刀,迅速却又控制着力道的刮去那姜的表皮,然后用刀剁成姜蓉,放到一边备用即可。
糖的话,红糖为上。姜芝用的是红糖,本来就温血味甘,只需要把那红糖让那老板初磨成粉,都不需要处理了。
剩下再取点过筛的面粉,初步的材料,便就备得差不多了。
*
接下来要开始进一步细致处理。
去到外面和里面的壳之后的桂圆,被姜芝一把巧手细细撕成了丝;去了壳的红枣,被姜芝碾成了泥。生姜的姜蓉已经备好了,无需再处理。然后块状的红糖,也和那红枣放在一起,在石臼里碾在一起。
忙里忙外做完这一切以后,姜芝又找了一个干净的木盆,微微清洗后擦干水分后。
便按着先倒面粉,再倒那混着红糖的红枣泥和那姜蓉,用手慢慢的搓揉着,使得这三样慢慢的被裹入面粉中,让人瞧不出一点颗粒感!
等到面团已经慢慢形成了之后,姜芝又把那丝状的桂圆干,一并加了进去。
同时,在和面期间,姜芝一手揉着面,另一手还不忘慢慢的把温水倒了进去,促使那面团形成。
很快,一个滚圆滚圆的,掺着各种小姜蓉,桂圆干之类的枣红色的大面团便已经产生了。
姜芝还是老样子,先手把它搓成长条,然后刀一切,变成了指节长的小剂子,最后再用掌心一压,一块漂亮的饼干形状便已经从她的手底产生了出来。
等到所有面剂子都被压成了一块小饼干后,姜芝想了想,又蹭蹭蹭从灶房里拿出一碟猪油,挨个在每个表面刷了一层。
猪油用来做饼干是最好不过的,原因无它,一来是香,二来是无味。比如说那菜籽油莫说做饼干了,就连平日里做菜,都能压过那菜味儿。
所以姜芝最不爱用的油之一,便是那菜籽油。
*
刷完油之后,这对饼干的处理就算是差不多了。
本来按道理来讲,在现代用空气炸锅炸出来的,才是最酥脆且无油的。
但是在古代没有空气炸锅这东西,要想炸的清脆,就只能下油锅。
但姜芝这一段时间的话,其实还是要要避免高油的摄入。
所以在姜芝纠结了一小会儿以后,最终选择,隔水蒸!
姜芝先再去换了一下月事带,然后先在那口灶上的铁锅里加上了水,大火煮至沸腾。
然后才放入那蒸笼,在底下铺了一层纱布确认不会粘底之后,方才把那糕点挨个排放在蒸笼上。
期间,姜芝也没忘却把每个糕点都留了半个指节左右的间隙,避免蒸后膨胀粘连。
等到这一切事毕后,她方才把那底下烧的正旺的火焰微微压小了些。
最后便是等着蒸好的过程,姜芝也没打算在这干闲着一边看着火,一边小口喝着趁方才泡好的红糖姜茶,一手拿着书卷,无聊的翻阅着。
*
等到那股淡淡的甜味在空气中飘逸开来的时候,姜芝就知道,这一锅算是好了。
她一掀开锅盖,浓郁的白气裹挟着香味直钻鼻孔,让姜芝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。
姜带着的那种辛辣味儿已经被消散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姜味,像是那冬日的午后晒着阳光被温暖的风吹过的时候。然后,干桂圆带来的甜味也一并从底下钻了起来。
桂圆这东西,其实糖分不少,刚才在剥的时候便已经黏糊了姜芝的手指尖,此时此刻倒像那种糖同时要黏糊到鼻子里一般,闻起来就觉得像是要甜进心头一般。
紧跟着的,是红枣的那种焦香味。红枣是从药铺里买回来的,姜芝刚才在清洗的时候,便就知道了这红枣明显是晒干了的。此时蒸熟了的糕点中,也带着那股晒过太阳的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