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1章
阿木尔接过水袋痛饮一口,笑道:“不能歇啊,陛下说了,今年要把铁路修到吉林去!”
这时,一队蒙古商人骑着马从工地旁经过,为首的巴特尔大声招呼:“阿木尔!什么时候铁路通到我们科尔沁啊?我们的牛羊都快等不及啦!”
阿木尔哈哈大笑:“快了快了!等通了铁路,你们的牛羊一天就能到北京城!”
这样和谐的场景,在如今的辽东已是常态。
紫禁城内,朱兴明正在审阅一份特殊的奏折。奏折是辽东各族联名所上,请求允许各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。
“陛下,此事恐有不妥。”礼部尚书面露难色,“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,让蛮。。。让各族参加,恐失体统。”
朱兴明放下奏折,目光扫过殿内群臣:“诸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
殿内顿时议论纷纷。保守派大臣多持反对意见,而一些开明官员则表示支持。
朱兴明:“朕意已决:即日起,各族子弟皆可参加科举,唯才是举,不分族属!”
圣旨一下,朝野震动。
消息传回辽东,各族欢欣鼓舞。各地纷纷设立学堂,聘请汉族先生教授四书五经。令人惊讶的是,许多女真、蒙古长老也主动将孙儿送入学堂。
“学了汉字,懂了汉礼,将来才能做大官!”一个蒙古老族长如是说。
三年后,第一届有多族子弟参加的科举在盛京举行。考场外,各族父母紧张地等待着,场景颇为壮观。
放榜那日,更是人山人庄。令人惊讶的是,前十名中,竟有三位是各族子弟。
朱兴明亲自接见这些新科进士,勉励他们为国效力。
然而,仍有杂音。一些落第的汉人学子不满,在酒楼发泄怨气:“蛮子也来考科举,成何体统!”
这话恰被蒙古进士巴特尔·其木格听到。他起身走到那几个学子面前,拱手道:“诸位兄台,在下蒙古人巴特尔·其木格。科举考试,唯才是举,这是皇上圣明。若诸位觉得不公,可三年后再比试一番。”
那几个学子面红耳赤,无言以对。
此事传到朱兴明耳中,他笑道:“其木格有宰相之量。”遂特旨擢升其为翰林院编修。
科举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。各族才俊有了上升通道,不再需要通过叛乱来争取权益。辽东局势日益稳定,经济发展迅猛。
辽东安定,各族融合,只要辽东不出问题,大明就不会有事。
朱兴明能做的,必须是给后继之君铺平道路。
把所有的隐患,都消弭于无形。
只有这样,朱兴明才敢保证,大明国祚五十年内,不会出问题。
如果治理得当,延续百年也不无可能。
当然,历史的洪流是个体无法阻挡的。后世之君,会不会出现什么危机,谁也不知道。
但是朱兴明已经给子孙后代铺平了道路,五十年内,大明不会出现大的内乱。